首页 推翻清朝当总统 下章
第三十二章 含糊的承诺
 林云是受德皇威廉二世的邀请出访德国的。

 欧洲的形势一年多以来,已经如同林云所预料的那样,被战争卷入的国家越来越多,战线也越来越长,德国的战争机器正以其民族特那样严谨而一丝不苟的执行着战争计划。

 这个计划,就是大名鼎鼎的“史里芬计划”

 在现代战争史上,还没有一个在战前制定的战争计划能和“史里芬计划”相提并论,无论是它的完美还是对历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史里芬计划”将德意志民族思辩的天赋、大胆严谨的精神,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充分展现在世界面前,从而使人们认识到德意志民族一再从历史的狂、挫折中迅速崛起的原因。

 就连蒋百里也在其回忆录中承认,他在制定“长城计划”的时候,从“史里芬计划”中受益良多。

 早在1871年普法战争刚结束之后,德国总参谋部就在考虑未来的欧洲大战了。当时的德国总参谋长老奇已预见:德国可能在未来不得不在东西两条战线上作战。他的计划是在未来的两线作战时,对法国先取守势,快速击败俄国后,再反攻法国。老奇的计划只是一种防御攻势战略,只想迅速挫败对手,获得有利的和平,目标有限而无追求总体胜利的野心。到了1891年,史里芬接任德军参谋总长后提出第一号备忘录,从而提出了绕道比利时迂回法德边界的设想。

 史里芬判断战争一开始法军就会迅速进攻德国,而俄国的动员速度较慢。所以德国要掌握战争主动权就必须先迅速打败法国,然后再同俄国战,在189年他提出了第三号备忘录,彻底抛弃了老奇的计划,决定先同法国手。

 从1897年到1905年地八年多时间里。史里芬不断地在修改其计划的细节,在他领导下进行的德国参谋总部军官军事演习和野外旅行作业中,对合围和俘虏五十万至六十万“敌军”的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演练,并对各种各样可能出现地情况都作了充分的考虑。

 “史里芬计划”就其整体思路而言,充了冒险,即使仅仅作为一种单纯的军事计划,从德国为实施该计划而作的动员规模来看,也属于孤注一掷的质。林雷该计划一反预备役部队只从事占领和后方勤务的传统,大胆将预备役部队用于第一线,没有留下战略预备队。当时德国的指挥教令中建议“甚至把最后一个营也投入战场”

 然而战争毕竟不是瑞士钟表,那些相互咬合的齿轮一旦应为某种不能预料地原因节,就会产生灾难的后果。快速进攻法国在战争初期取得了预想中的成功,然而这种成功还远未能达到“史里芬计划”中所苛求地成果。当战线被固定在法国境内之时,俄国那“慢腾腾”的战争动员也终于冒着蒸汽摇摇晃晃的开动起来,并在德国情报官员沮丧的目光中,摆出了一副大打出手地架势。

 与德国参谋部的设想差距更大的是奥匈帝队的战斗力。

 “史里芬计划”是这样规定的:德国全部作战兵力对俄国战线和法国战线分配地比例为1:8。即开战初以少数兵力,10个师和一些地方部队。在东线借助与奥匈军队遥相呼应,来和庞大的俄军周旋,目的是在法国崩溃之前,把俄军牵制在东普鲁士边境地区,与此同时,在西线集结大部兵力进攻法国。用于西线的全部兵力又分成左、右两翼,分配的比例为1:7。在西线全部兵力的72个师中。53个师都分配在旋转的右翼上。1个师作为旋转地枢轴布置在面对凡尔登地中央地段,仅以9个师部署在240公里长的法德边境上。构成德军左翼。

 且不论西线兵团地裹足不前,就东线的形势而言,德国的战车似乎已经陷入了尴尬的泥潭。

 奥匈帝国与其说是个帝国,不如说是中世纪封建残余与新兴现代化媾和后诞生的怪胎,其军队同样带着这种历史遗迹似的标签。这个没落的帝国如同刚死的百足之虫,虽然还未曾僵化,却也失去了从前张牙舞爪的实力,只能凭借其广袤的领土和众多的人口自我沉于大帝国的梦想之中。

 然而战争很轻易的戳穿了这个梦。

 无论是奥匈帝国的骠骑兵也好,还是骑兵、龙骑兵,甚至是其实力最强的国防军炮兵部队,在战场的表现,都只能用强差人意来形容。

 如果一定要深入研究帝队战力为何如此低下,恐怕得有一个专门的章节来详细的阐述,不过这个问题留待专家们去解决吧,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林云此行的目的何在。

 回到与史里芬计划相关的问题上来,可以看出,由于奥匈帝国的军队未能很好的完成该计划所规定的任务,那么不可避免的灾难后果是否可以因为另一种势力的加入而提前预防呢?这个可能是由克拉克陆军元帅提出的,基于他与中国总统林云的“深厚友谊”他认为,说服新兴的“大中华帝国”…显然在他的潜意识中,林云是个不知不扣的帝王…从俄罗斯柔软的腹部来个猛击,可以想象那将是一种怎样的局面。

 如果抛开克拉克元帅对林云的一贯看法,即使单纯的从政治易层面来看,这也是有着相当丰厚回报的一种投资…考虑到俄罗斯与中国的关系,特别是之前挑唆怂恿,暗中支持的“外立”事件,以及自一六年(所谓的康熙盛世中的尼布楚大捷后签订的尼布楚条约,该条约致使兴安岭及额尔古那河以西约二十五万平方公里国土丧失)以来一直不断侵占中国领土,很多人相信了克拉克的说法:这是说服林云参与到欧洲战争中来最好的理由。

 即使不能说服林云直接参战…这种可能也被生严谨的德国人普遍考虑过,那么至少要从林云的帝国里得到更多的军事物资,以及更多的“欧战远征志愿军”甚至在适当的时候,由林云来推动停战…当然这种想法仅仅还在某些人的脑海中萌芽。

 无论如何,以德国的国力而言,对抗以英、法为代表的强大军事集团,其战争拖的时间越长,遭受失败的可能就越大,更何况美国竟然如此迅速的转变了立场,仅仅过了一年就迫不及待的加入到欧洲战团中来。

 然而林云应邀来到柏林也并非一时心血来。当然,也并非国内某些报纸上所言,怀着“为和平而奔走斡旋”的希望,见鬼,他巴不得欧战继续打下去呢。他来德国的目的非常清楚:看看德国这架战车还能够走多远,从德国这里,还能到什么好处。当然,他也并非空着两手来的,筹码越多,谈判越有利,深谙此道的林云此行的胃口很大,所以带来的筹码也分量不轻。

 这其中就有一份价值一亿两千万马克的军售合同和一个更加庞大、也更为细分的军援组织预案。

 杨度等人担心林云如此高调的访问德国会带来诸多不利影响,而叶梦飞则极力表示支持。对于国际形势而言,林云经过深思虑,相信在目前这种情况之下,英法等国还不会就此撕破脸皮,他们当然明白,再拖一个新兴的军事大国加入战争,其后果只能比眼下更为不利。

 和德皇威廉二世的会见是在林云抵达柏林的第二天举行的,这种最高元首…或者说最高级别的会见当然不会象两个菜贩子那样讨价还价。双方就目前的国际形势发表了看法,威廉二世神情严肃的表示“德国的胜利将建立在对腐朽制度的毁灭之上,全新的欧洲秩序将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而林云则指出:“中国与德国的利益息息相关,两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友谊,中国一定能够在促成欧洲和平的进程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会见之后是盛大的宴会,林云在宴会中再次重申:“中德友谊牢不可破,这次欧洲之行将尽力促成欧洲和平”当然,在私下的接见中,林云是这么对老朋友克拉克说的:“如果德队能够在明年四月份到六月份之前完全占领法国,中国将考虑从东北进攻俄罗斯,同时根据形势决定是否出兵中亚。”

 对于德国在半年能是否能够完全占领法国,克拉克当然心知肚明,他对林云这种含糊的承诺大为不,不过就他对林云的了解,也没有指望林云会做出什么痛快的决定…相对于欧战的形势,他更迫切需要的是来自中国的军火。
上章 推翻清朝当总统 下章